4月10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5)在北京开幕。作为每年最大的储能行业展会之一,ESIE 2025的热点话题成为观察储能行业关键动态的窗口。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股票配资找哪家好,于中国储能市场而言,2025年是从规模化发展阶段向全面商业化阶段的转折点。而在海外,中国储能企业还要面对国际贸易摩擦的严峻形势。
“当今世界,无论从市场还是从技术来看,中国都已经是实至名归的行业领导者。然而,很多企业依然是追随者心态,缺乏领导者的担当。”作为主办方代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表示,“我们希望,中国企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国际市场规则,通过‘技术+市场+金融’三维突围,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全球能源转型领导力。”
中国储能产业领跑全球
全球储能市场已多年保持中、美、欧三地引领的格局。根据会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来看,中国已连续三年保持新增装机第一,并且在全球市场的比重逐年增大。
本次峰会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简称“白皮书”)显示,2024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2.7GW,同比增长59.0%;中、美、欧新增装机规模合计达到全球的90%,新增装机绝大部分为新型储能。
在新型储能市场中,中国新增投运规模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占全球的36.0%、47.2%、59.1%,比重大幅快速增加。
横向对比来看,2024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到43.7GW/109.8GWh,同比增长103%/136%。相比之下,美国达到11.8GW/31.2GWh,同比增长35.1%/20%;欧洲市场为11.1GW/21.1 GWh,同比增长10.7%。
中国储能企业2024年在海外签订了超150GWh大单。从企业类型来看,电池企业出海大单规模超100GWh,光储企业出海订单规模超30GWh。
白皮书分析认为,短期内,美国新型储能供应链仍会高度依赖海外。产业链方面,美国锂电池本土供应链面临“资源开发滞后、加工能力缺失、成本高企”等多重挑战。根据Clean Energy Associates相关数据,2025年、2028年美国电芯分别有63%、29%的产能缺口,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超90%,美国至少有50%的储能电芯需要从中国进口,短期内仍将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
储能产业步入关键转折期
从国内市场来看,2025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简称“136号文”)“叫停”了新能源强制配储,储能行业切换增长动能,进入了商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阳光电源副总裁徐清清在演讲中表示,136号文对于储能行业而言是长期利好,真正将新能源行业带入全面市场化环境。新型储能行业从产业培育期进入到了价值兑现期。
中创新航系统集成业务负责人朱肃然表示,储能领域的市场格局正在重塑。随着取消强制配储,储能配置逻辑正从“政策达标”向“价值锚定”跃迁,经济性与全生命周期收益能力成为检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标准。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所长陈海生分析,过去五年,中国储能产业部分技术国际领先,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多种商业模式。而未来五年,储能产业要自主发展,达到技术国际领先、标准体系完善、商业模式成熟。
在过去快速放量发展过程中,储能行业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和挑战,亟待下一阶段解决。
据俞振华分析,当下,储能产业一方面市场快速扩张,呈现繁花似锦的状态;另一方面内卷严重,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饱受考验。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状态,固然有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条件下,资本寻找价值洼地带来的投机冲动的因素,但本质原因是储能产业处于早期粗放的开荒阶段,存在技术、产品、供应链以及资本等资源的错配和浪费。自2025年起,储能产业将逐步走向成熟,这对技术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开辟国际合作新模式
面对内外部挑战,储能行业将如何应战?白皮书分析,2025年,新技术重塑成本优势,新兴市场增量空间打开,中国标准国际化提速,储能产业也存在发展的机遇。
2025年,海外市场中新兴市场将会迎来发展,海湾国家新能源投资加速,本地化合作机会增加。东南亚、拉美的工商业储能也迎来需求爆发。
不少新兴国家通过技术合作、建立合资企业等设置贸易壁垒,这要求中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入当地市场。如,印度、土耳其等国本土化要求升级,或强制外资企业共享核心技术(如电池管理系统BMS),考验中企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印尼、智利等资源国或从出口限制转向要求外资企业绑定本土加工产业链,倒逼中企调整海外投资模式。
格林美于4月10日晚公告,为应对当前关税挑战与全球行业市场竞争局势,稳定全球市场,公司与韩国ECOPRO公司4月9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共同建设印度尼西亚国际绿色工业园区并在该园区共同建设涵盖“镍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的二次电池材料产业核心供应链,与印尼PT Vale Indonesia Tbk(“淡水河谷印尼公司”)等本土优势企业一起,建设世界领先级镍资源及下游产业链绿色生态园区。
俞振华建议,2025年中国企业积极推动固态电池、钠电池、长时(氢)储能等领域中国标准成为国际主流,联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构建技术认证联盟。开放部分技术合作,以技术授权换取欧美市场准入,规避不确定性风险。
从国内市场来看,在储能迈向“自力更生”的商业化阶段后,企业开始向能源管理、电力交易等方向寻求价值增量。
徐清清表示:“我一直把储能分为动和静两部分。多年来,行业一直在发展‘静’的部分,比如增大电芯、提高能量密度,主打‘去无效化’。但从2025年以后,‘动’的能力将是储能行业竞争点,即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电网,如何有智慧地为电网进行动态服务。”
俞振华分析称股票配资找哪家好,储能系统本质上是针对能源供应侧和需求侧进行调节的手段,特别是对需求侧采取灵活的能源管理策略。这个过程是对能源数据与算法的处理。目前来看,行业整体严重缺乏基础数据和恰当算法,储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有可为。2025年,希望更多的企业步入AI+储能的深度融合浪潮中。